我的往事(90):巴山写作 文/李康平
1097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安康铁路分局宣传部分管企业文化宣传,同时兼分局文协秘书长。我一直琢磨着如何组织业余作者积极创作,多出作品。于是我组织分局文协几个业余作者到沿线去采风创作。创作当然要去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因此我们选择去紫阳工务段巴山工务工区深入生活创作。后来我工作调到铁道部才知道,巴山站区的环境条件在全路来说无论如何都不算是最艰苦的。巴山站区高不过青藏铁路西格段(那时格拉段尚未修建),远不过
散文 1097
忽一日,我接到北京来电,是报社王晓晴打来的。说稿件收到,你们怎么把如今时尚的年轻人写得那么单纯,单纯得甚至都有点傻。她不信大城市的年轻人在大巴山那么苦地傻干。她说她想来大巴山看看。晓晴来巴山的时候,春天的杜鹃花还没有完全谢尽,夏天的山花又漫山遍野地烂漫开来,把崇山峻岭的山林点染成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画。看到大巴山的美丽景色,列车还没到巴山,晓晴就满精神地执意提前下车,要和巡道工一起走走,融入到青山绿水
散文 1083
多年以后,高继曾在人民铁道发散文忆起这次创作活动,微信篇幅有限,分两次转贴,以是纪念。高继《那年夏天,巴山·晓晴》:那年夏天,地处大巴山深处铁路线上许多小工区,先后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编辑近日来来核实稿件。命凡参与撰写《大巴山里的年轻人》稿件的工友,近期不安排出差或探家,守岗待命。接听电话的值班人都做了记录。将来到大巴山铁路的那位编辑叫王晓晴。
散文 817
癸卯年8月,收到好友刘桂宪68万余字长篇小说《炉火时代》,心中甚是兴奋。这是一部反映陕南乡村年轻一代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矢志不渝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一部长篇巨著。全书以家乡旬阳在上世纪80年进入新时期后的发展变化为背景,把陕南农村新的现实生活内容和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描述的淋漓尽致。在旬阳小说界,如何写好社会变革时期的乡村生活,如何处理好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已成为旬阳
散文 1134
当年社会和机关风气很正,机关干部的提拔使用一律唯才是用,绝不搞任人唯亲、唯近、唯礼。经过3个月助勤工作,1981年底,宣传部晏基忠部长跟我谈话说,根据我3个月来的助勤表现和工作成绩,分局党委决定对我提干,正式调入分局机关,征求我有什么意见。这时我听说机车乘务员将要高定工资,我跟晏部长说能不能等我高定了工资再调入啊?晏部长跟政治部干部部商量后,就先给吴利民下令正式调入,我还是继续助勤。到1982年春
散文 974
去年“五一”劳动节前一天,我家三弟打来电话,他说单位上开展党建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属,写一封廉政家书。诣在突出廉政建设内容,加强集团公司廉政建设教育体系,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推行亲情监督,筑牢防腐底线,警钟长鸣。活动要求不准在网上抄袭,不搞应付交差,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真正的起到居安思危、反腐倡廉的效用。公司将对这次活动,《一封廉政家书》统一组织评选,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他在
散文 1104
每天早上去上班,习惯穿越莲湖而过,今天也不例外。从南门进入莲湖,道旁几株石楠正在盛花期,一阵阵腥臭迎面袭来,我不由得捏紧鼻子,加快了脚步。穿过莲湖水门门洞,进入北面莲湖区,向左拐,我才深吸一口气,突然一股清香之气穿过肺腑,直入丹田,对了,这是槐花的香气,轻柔甜香,淡而不腻,好闻极了,我不由得贪婪的多吸了几口。抬头望去,老城墙边上几株老槐树开满洁白的槐花,像一串串风铃在晨风中摇曳,花香招惹无数蜜蜂嘤
散文 4134
襄渝铁路交付安康铁路分局正式运营以后,机务段急缺司机。阳平关机务段撤销后转来一批乘务员,如李全成、段明强等,还有上官敬龙和我还是世交,他父亲是行署的一个局长,小时候他和哥哥在他父亲办公室里学习功课的时候,我们常去玩,听他哥哥给我们读从来没听过的外国话——俄语。铁道兵新管处落段来了一批乘务员,如徐福柏等。但是乘务员还是不够,急需本段再培养一批。于是,我们当操纵副司机还不到两年,1980年4月就从第一
散文 2424
前几天有位老领导问有没有天津劝业场最近的照片,我已好多年没去了,便如实禀报,但心里一直惦念着此事,就在昨天我和爱人专程过去看了看,感慨良多。劝业场位于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落成于1928年,取“劝吾胞兴,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之意,其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商场,红极一时,也带火了滨江道。但现在它大门紧闭,墙上张贴着《关于天津劝业场老厦大楼文物建筑鉴定修缮期间停止对外开放的公告》,联想到去年
散文 962
等我们再回到知青点发现秦总建和刘文都不在,也没听说她们回家,发生什么事了?她们又能到哪儿去呢?我们急询问康队长,他应当知道。康队长告诉我们,原来安康开始修建从安康恒口区到紫阳县的的恒紫公路,需要大量民工,那时民工不叫民工,都叫民兵。我们离开知青点去安康买红苕种薯的这期间,正好招民工的来了,秦总建和刘文参加民兵连上恒紫公路修路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汉江边一个上游、一个下游与安康紧邻的两个县城紫阳
散文 723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本站法律顾问 陈睿律师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3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