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康平初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们先后调入铁路分局机关,我在行政部门,他任职于分局政治部宣传部。虽不在同一处室,却常在系统内报刊上读到他的文章。康平老师身高八尺他,身姿挺拔,温文尔雅,气质独特,卓尔不群。那时,他正带领分局一批文学爱好者,以笔墨宣传铁路建设,为弘扬“巴山精神”注入文学的溫度与力量。
八十年代末,康平以破釜沉舟之志,赴铁道部住勤。此后多年,他辗转于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办公厅等多个岗位,一直奋斗到正局级。从此,“李康平”这个名字,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出现在铁道部的文件与报刊上——我在“观其文、听其传说而未见其人”的阶段,远远知晓,默默仰视。
流光易逝,二十载倏忽而过。待我们都已退休,数字时代的浪潮又将我们重新联结。原铁路分局的文学、书画爱好者们,在微信中重聚,“李康平”也再度回到我们中间。这一次,我才逐渐了解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从政历程,而更多时候,是通过他的作品——《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生活》《风雪新天路》《开拓者之歌》等一系列报告文学,走近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字,既有超群的记忆力作支撑,让往事如画卷般一一铺展;又有情感的浸润,使笔下人物闪闪发光。那些作品不仅是回顾与总结,更是升华与抒情,在文墨开合之间,留下可供借鉴与思索的文本。
在我心中,他一直是一位令人敬重、甚至有些距离感的“长者”——可远观而不可轻易走近。直到2019年,我在微信群里,鼓起勇气向他请教写作问题,他却毫不犹豫地为我多次修改文稿,耐心指点。他说:“写作需要真诚,要记录客观事实,表达内心真实。”从写出值得一读的文字,到赋予文章启迪人心的力量,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康平老师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是我认识的文友中成就最高、最令我敬重的一位。在我筹备出版第一本个人文集,诚挚邀请康平老师作序,他欣然应允,令我感动不已。
2021年10月,有幸在西安重逢康平老师。三十载光阴仿佛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一米八的身高依旧步履从容,精神矍铄,毫无老人之态。岁月本是公平的,不曾因才华而多予谁一分时光。然而,康平老师,却似一位与时间对弈的智者,从容落子,不惊不扰,始终保持着向上的步履、好奇的眼光、善良的初心与不息的探索欲——这或许正是他面对世事无常的从容姿态。
作为文协老友,我始终敬佩他。
(曼琳2025.10.14)
注:【元气淋漓】永远向上,永远好奇的生命状态。【简单温暖】乐于提携后辈的平和与真诚。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本站法律顾问 陈睿律师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3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