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往事(29):扎根安家 文/李康平
1251
头一天是进村进点是摸着黑赶路,只知道我们身在何处,却不知道环境如何?等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才赶紧起床出门看看我们将要“扎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们住的生产队部是在一个四面是山,中间谷地一个不高的土坡顶上,坡下是住着三四家农户的方家院子,再往下便是一条小溪,几乎是环绕着我们住的坡头流过,顺着小溪是一溜稻田,小溪的上游尽头是一处两丈多高的瀑布。过了小溪便是又高又陡像一面墙一样的
散文 1251
甲辰年春节的钟声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些年在外,一直没有回家,对家乡的记忆依旧停留在难忘的童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时候没有玩具,家乡的那条河---西峪河,便成了我和伙伴们的乐园。家乡的西峪河源自于陈耳镇的西峪,所以叫西峪河,全长大约四十多公里,在上游也叫陈耳河、田门河,到了下游我们家这里才叫西峪河。最终在下游的河口村流入洛河。西峪河水一年四季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水清岸绿,河水无声无息的流淌,孕育了
散文 3432
我的老家,住在龙家河畔小尖山半山腰上,一出门就能望见那座高耸云天的大尖山。大尖山是相对小尖山而言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姊妹山。龙家河垴有几座山,大尖山、小尖山、滚子岭都有看家本领护着老爷山。大尖山排行老大,个头又高,耸立在龙家河垴。父亲常说:“大尖山老实忠厚,常年守望着老爷山。”因而我从小就十分敬畏它!大尖山,一座矗立在龙家山水之间的壮丽山峰,远望它始终与天相连,与龙家河相依。如是晴天,它似擎举旭日出
散文 3452
常听人说,到公园里转二十分钟,是最有效的放松。我想,除去树木葱茏和百草丰茂,公园里肯定还有什么隐秘的东西,能使人在疲劳的境况下迅速“回血”。某个周六下午,我到兴庆公园散步,本来只想看看节令的牡丹,可公园里惹人耳目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牡丹,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四面八方传来的歌声。于是,我循着某个人的歌声,来到一处大树下面,大树周围站着一圈人,圆心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伯,他面前端放着一个和他一样高的手机支
散文 1767
谷雨时节,乡村的路旁和山上开满槐花,那洁白色的花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片片,绣满了槐树,美白了山坡。微风吹来,花絮随风飘拂,沙沙作响,香气四溢,沁入心脾,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记得老屋门前有个院坝,西侧有个石磨坊,围墙外有一棵大槐树。树根盘根错节,扎得很深;主干粗壮高大,双手合抱不拢;树冠生发无数枝杈,亭亭如盖,将整个磨坊和院坝庇荫其下。每到开春三四月间,槐树生发,满树银花,仿佛一个巨大的白
散文 2860
爷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土地被少数人掌控着,农民很难有机会获得自己的土地。爷爷有一双勤劳的手,却没有土地耕种。家中缺粮吃,常以野菜、榆面果腹充饥,空气中经常弥漫着野菜苦汁液的苦涩气味,爷爷就是在这种苦难的环境中生活,一天福也没有享过。穷让爷爷自卑了一辈子,只因他年少的经历,让他永远都无法自信。这些经历使爷爷养成了勤劳节俭的性格。他一生勤劳朴实,以种地为生,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能凭借
散文 2162
我以前在文章中提到“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但有网友对此提出异议,并建议我到大直沽的天妃宫遗址博物馆看看。昨天,我和爱人专程去了一趟,果然收获不小,而且颠覆了我对天津历史溯源的认识。元朝定都于现在的北京城后,需要通过海上从南方大量调运粮食等物资抵达渤海湾,然后溯海河逆流而上,并在大直沽建立起转运码头,这里逐渐形成商铺林立的闹市,成为天津人最早的聚居区,政府还在此设立漕运管理部门,而且妈祖文化也伴
散文 2616
天津古文化街给我的印象就是热热闹闹、吃吃喝喝,因为每次去都会见到摩肩接踵游人如织的场景,地上的石板都被磨得水光溜滑,人们边逛边吃各种美食,有耳朵眼儿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煎饼果子、面茶、熟梨膏。这对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很有吸引力,可我已提不起兴趣,而昨天却误打误撞有了意外收获。前天游览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之后,我就惦记着再去古文化街的“天后宫”看看。昨天,我没沿海河边走,而是出地铁
散文 3794
1976年5月16日,我正式到安康铁路分局机务段筹备组报到,陈洪学因为在武装部义务帮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果然也如愿分配到机务段。我们两人都分配到运转车间当乘务员,职名是机车学习副司机,一级工,月工资36.5元,一年之后转为副司机,升为二级工,月工资42.7元。铁路路龄也从这天开始算起。同时分到机务段的还有王凌云和王选,分到检修车间当检修工;张安萍分在设备车间,她父亲是原安康地区行署专员张孝德。
散文 2203
1969年11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一行5名知青3男2女从安康水西门汉江码头乘坐机动客船前往插队农村。5个人当中陈本彥18岁年龄最大,李明、秦总建、刘文和我都还不到16岁。江边也没有欢送仪式,那段时间知青上山下乡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何况我们还是“老三届”最后一批下乡插队的,已经很落后了。但是我们当时的确很兴奋,从小在县城里生活,也许是田园诗读多了,也许是对农村生活并不了解,我们反而很向往农村那种别样的田
散文 1913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本站法律顾问 陈睿律师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3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