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艺术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桥梁。近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少数民族参观团一行到西安电视塔社区调研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位来自洛川的农民画家费永前,以笔墨为媒,书写下动人的篇章。
活动现场,作为非遗传承人和毛主席画像专业画家,费永前现场挥毫,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引得参观团成员驻足欣赏、交口称赞。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地域、民族与身份的精神对话。笔锋流转间,传递的是对伟大领袖的敬仰,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情诠释。

费永前,这位生于1966年的洛川农民,用一支画笔,在黄土高原上耕耘了三十余载。他并非出身艺术世家,却自幼痴迷绘画,童年时以树枝为笔、黄土为纸,描摹田间劳作的乡亲与归圈的牛羊。这份源自土地深处的热爱,成为他一生艺术追求的初心。参军入伍后,他在部队担任宣传员,将艺术才华服务于集体;退伍返乡,他又扎根基层,担任镇文化专干长达十二年,组织农民画小组、挖掘民间技艺、举办书画展览,让原本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正是这份深厚的民间根基,赋予了费永前艺术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他的画作题材广泛,从《秋收图》中红彤彤的洛川苹果,到《窑洞人家》里窗花映雪的温馨场景,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巧妙融合农民画的粗犷、剪纸的利落线条与传统壁画的大气构图,形成了“土而不俗、朴而不拙”的艺术风格。业内专家评价他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家”,作品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艺术的高度。他的《黄土高坡春满园》《窑洞喜事》等作品屡获全国大奖,更有《苹果丰收季》入选中国美术馆“乡土中国”主题展,被永久收藏。

然而,费永前的艺术价值远不止于技法与成就。他始终坚守“艺术不该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更该是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烟火 气”的信念。他不搞直播、不开网店,画室设在自家老宅,常有村民或游客上门求字,他大多分文不取,只笑着说:“你喜欢就好,挂在家里图个吉利。”这种质朴的品格,让他成为群众心中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费永前更以艺术担当社会责任。疫情来袭时,他拿起画笔创作防疫宣传画,用农民画的形式向群众传递防疫知识、鼓舞抗疫信心;在红色题材创作中,他以画笔记录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常说:“艺术就像黄土里的庄稼,得有人种、有人管,才能一代代传下去。”为此,他坚持走进学校、敬老院开展公益创作,免费教授村里的孩子学画画、练书法,用笔墨传递温暖与希望。
此次在电视塔社区的交流活动,正是费永前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他以毛主席画像和书法作品为载体,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的主题巧妙融合。对于来自雪域高原的林芝参观团而言,这不仅是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共鸣。费永前的作品,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费永前的艺术,是对红色文化的深情礼赞。他创作的毛主席画像,笔触细腻,神态庄重,既忠实于历史影像,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表达,使伟人形象更加亲切可感。他通过一幅幅画像,将党的光辉历程、革命精神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基层群众,成为红色基因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载体。

同时,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黄土文化。他笔下的窑洞、剪纸、社火、丰收场景,都是陕北民俗的生动写照。他不仅记录生活,更在创作中提炼文化符号,赋予其时代意义。他的作品让黄土高原的质朴之美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
费永前用一生践行着“艺术为人民”的宗旨。他不是体制内的名家,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实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他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形式的高大上,而在于是否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温暖人民。
当笔墨落于纸端,连接的不仅是历史与当下,更是人心与人心。费永前,这位扎根乡土的艺术家,正以他的画笔,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描绘出最温暖、最动人的色彩。
作者:吴东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本站法律顾问 陈睿律师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3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