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www.jrlw.net
现代人为啥不爱写作了?
作者:九月的风   2025-11-01   浏览:2042

写作,曾经是记录脑洞、传递小心情、搭建认知世界的超级工具。不管是古代靠书信传情、著书立说,还是近代写日记反思、搞文学创作,都承载着人类对表达的根本渴望。但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写作避之不及,刷视频,发语音成了主流表达方式,文字的厚重被碎片化的即时快感稀释,键盘敲击让位于指尖滑动。这不是偶然现象,已经是普遍的问题。

一、 快节奏传播时代:碎片化表达挤扁写作地盘

现在的传播生态,主打一个“快”字和“碎”字,这种环境从根本上削弱了写作的必要性和吸引力。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微信、微博、短视频这些轻量级传播工具,它们追求的是“快准狠地传递重点”,而不是“精准表达逻辑链条”。比如,微信聊天里“斗图+金句”就能搞定情感交流,短视频更是直接用画面霸屏,文字叙事?靠边站!

这种表达习惯一养成,大家慢慢就对“完整讲故事”和“搭建逻辑”失去了耐心。写作本身可是个需要沉淀的活儿,从琢磨主题、搭架子到打磨语言,都得花大把时间和脑细胞。但在“秒回”的环境里,“慢工出细活”的写作模式跟“立刻有回应”的社交需求直接撞车——发条短句几分钟就能收获点赞评论,吭哧吭哧写篇文章可能几小时都无人问津!这种反馈效率的落差,直接浇灭了大家的写作热情。

同时,碎片化表达的“低门槛”和写作的“高门槛”对比太扎心。不用管语法规矩、逻辑结构,甚至句子不完整也能沟通,这种“零压力表达”让大家对写作的“严谨要求”心生畏惧。习惯了“想到啥说啥”的碎片输出,再面对写作需要的“谋篇布局”“字斟句酌”,心里能不犯怵吗?

二、 教育套路跑偏:写作变身“刷分任务”而非“表达神器”

学校教育本是培养写作能力和兴趣的主战场,可惜有些教育模式跑偏了,反而成了大家不爱写东西的重要推手。在应试大棒指挥下,写作常常被简化成“得分技巧”,而不是“思想的出口”。从小学的看图写话到高考的命题作文,海量训练都围着“模板”“套路”打转——议论文要“引议联结”,记叙文要“凤头猪肚豹尾”,连开头结尾的金句都有固定配方!

这种功利化的训练,硬生生剥离了写作的“个性表达”属性。学生写作的核心目标不是“说出真心话”,而是“踩中阅卷老师的给分点”,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没点真情实感。比如高考作文里高频出镜的“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苏轼被贬抒情怀”这类素材,未必是学生真懂或认同,纯粹因为它们“安全又易得分”。长期泡在这种训练里,大家自然会把写作跟“束缚”“任务”锁死,而不是“表达自我的快乐”,哪还提得起主动写的劲儿?

另外,教育中对“写作评价”的单一标准也火上浇油。写作本该是个性飞扬的事,但学校里往往用“标准答案”的尺子来量——字迹工整、结构清晰、论点明确就是好文章。那些充满个性但稍显稚嫩的表达,却可能因为“不合规矩”被扣分。这种评价体系让人害怕“出错”,不敢在写作里展现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躲着写作就成了常态。

三、 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表达”却“写不出”的尴尬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的“表达欲”其实没减少,社交平台的普及反而让它更强了。但很多人陷在“心里有货倒不出”的困境里,这种“脑子和笔杆子不匹配”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对写作的抵触。一方面,眼界开阔了,接触到更多元的思想观点,分享、评论、反思的欲望蹭蹭涨;但另一方面,长期的碎片化表达和功利化写作训练,导致写作能力严重掉线——既理不清自己的思路,也没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想法。

这种“能力跟不上”带来的挫败感,是大家不爱写作的直接原因。比如想写篇影评,脑子里只有“好看”“感人”这种模糊感觉,根本分析不出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或主题思想;想记录一段情感经历,只能干巴巴写出“很开心”“很伤心”,没法用细节传递真实情绪。经历几次“想表达却写砸了”的打击后,很容易把“写不好”归结为“自己没天赋”,然后彻底放弃,转头拥抱更简单的表达方式。

现代人不爱写作,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太“快”、教育模式太“功利”、个人能力提升太“滞后”的综合结果。写作本应是思想与情感的自然流淌,但在快节奏生活挤压下,人们连安静思考的时间都被碎片信息割裂。但写作的核心价值可没消失——它依然是梳理思路、沉淀情感、构建认知的硬核方式,也是深度沟通的关键桥梁。只有当写作重新变回“表达自我、沉淀思想”的本质,才能找回它应有的温度与力量。


上一篇: 树苔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本站法律顾问 陈睿律师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3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